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,我國從前蘇聯引入預制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技術,大力發展基于PC的各類建筑,至上世紀八十年代,基本形成完整的PC技術體系。產品涉及工業與民用建筑、市政施設、大型基礎設施等。
后來出現了分化,建筑領域,PC應用逐漸萎縮,退出,甚至絕跡,全面轉向現澆模式。而在市政工程領域,預制技術始終占主導地位,高速公路、橋梁、港口、城市高架、地下管道、地鐵盾構管片和預制綜合管廊都PC化。鐵路建設領域,PC的應用更是達到了極致。
究其原因,建筑產品以消費者的多樣性需求為主導,多元化個性化設計理念不利于產品標準化,造型復雜參差交錯的構件也很難工廠化預制。即使是PC率高的市政工程,復雜的立交橋也只能現澆,故不能一概而論。同時隨著商品混凝土、大模板等技術的發展,降低了工地現澆施工的難度和成本;而當時PC建筑的一些缺陷(抗震性、防水、隔音差等)沒有持續改進,PC建筑與傳統現澆建筑相比造價偏高,質量降低,甚至二者兼而有之。
裝配式有局限性,不是所有的建筑所有的部位所有的構件都能PC化的,如基礎和地下室底部加強部位等不能使用PC。